|彭博社:Web 3 巨大潜力之下的未解之谜
文章插图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Unitimes
撰文:Emily Nicolle
来源:Bloomberg
风投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认为,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互联网未来 (即所谓的 web3) 事关数十亿美元的利益。但是,即使这位风险投资家借助这个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 (web3) 将会带来什么的梦想来吸引着他的投资者们,他的愿景也依赖于一个未经检验的前提——即如果你构建了 web3,所有人都会参与进来。但人们真的会来吗?
文章插图
a16z 合伙人 Chris Dixon 看到了 web3 的巨大潜力,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如果说互联网的第一个版本 (web 1.0) 是只读的,而第二个版本 (web 2.0) 允许我们将日常生活上传到 MySpace 和 Facebook 上,那么 web3 就是我们拥有这些成果的所有权并将它们带在身边。与其让科技巨头从你的数据中赚钱,Chris Dixon 等 web3 支持者相信,通过区块链网络实现科技巨头的权利去中心化:每个人都能奖励,每个人都对平台如何运行有发言权,所有这些都被公开记录下来,无可辩驳。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进步,但即便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数字乌托邦式的计划也因尚未实现其目标而受到批评。Coinbase 和 OpenSea 等主要的加密和区块链公司已经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有望成为下一个 Meta 和 Alphabet 公司。与此同时,正如 Twitter 联合创始人、比特币倡导者 Jack Dorsey 所指出的那样,少数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占据了大部分 web3 市场,其中 a16z 就是在该榜单上名列前茅。
上个月,Chris Dixon 对这种矛盾的状态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表示,web3 实际上并没有试图对所有东西进行去中心化。相反,web3 的主要目标是将 web2 的“网络效应”控制权交还给人们:即你通过长期勤勉地使用一款产品而获得的价值,比如在 Facebook 上建立好友列表,或者在 Spotify 上精心策划的音乐库等等。当前,这些“网络效应”被锁定在特定的平台上,以此激励你留下来使用这些提供商的服务——这是 web2 科技行业大多数公司的关键战略。
Chris Dixon 在 Twitter 上写道:“区块链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新方式来构建网络,在这些网络中,网络效应作为公共产品积累起来,就像在 web1 中一样。”在 web3 中,数据变得可携带,减少了这些大公司已经掌控的粘性。
文章插图
再一次,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进步,至少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但是围绕 web3 的宏大理念忽略了一些商业甚至隐私的关键概念。至少,这些 web3 理念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企业如何吸引新用户和管理现有用户。这些是直指现代商业经济学核心的专有模式:web2 企业为什么要放弃抵抗,让它们的用户转向竞争对手?企业拥抱公共区块链并允许数据进行无缝传输的动机在哪里?Chris Dixon 的回答是,在 web3 中,大型平台之间除了实现互操作性之外别无选择,要么跟上时代,否则就会被淘汰。